个人很难体会到其他个体的情感活动。最通常的体验是,个体会对其他个体产生好奇或者疑惑。
好奇导致个人窥秘心理的开启,这是人萌发了一种了解他人心理世界的渴望。人们通过交流来满足自己的好奇欲,通过了解他人来减弱自己的好奇欲。如果这种欲望不加以释放或控制,便会使个体陷入永无休止的疑惑之中。但有时,这种好奇欲会碎好奇心的不断满足而日益增强。这是“弹性原理”的体现,即尝试成功后的喜悦更增添了好奇心的砝码,这种好奇的欲望愈发强烈,正如有弹性的皮筋,可以不断被拉伸、扩大。但橡皮筋有它的弹性限度,好奇心也是如此。当好奇的皮筋超越自身限度而断掉,好奇欲也会有良性转化为病态。
个体对其他个体产生的疑惑是建立在个体双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人文背景基础之上的。思维方式的不同直接导致思考问题的角度、模式,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对待相同事物的态度不同。人文背景包含多个方面,如学识、教育、工作、文化、生活环境等。人文背景的差异会使个体从相同事件中获得截然不同的感受。这便使个体对同一事物的认知存在较大差异。最直接的反应便是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个体会抱怨“没有人理解我”,这其实是最正常的个体共生方式。有人理解或觅得知己才是特例。幸运的是,这种特例并不极少。这源于人们的“心理妥协”。这种“心理妥协”对于建立二人知己(多数情况下为朋友)关系是十分必要和关键的。“心理妥协”促使人们在大多数情况下降低对知己(或朋友)的评价标准,甚至潜意识中告诉自己他/她便是自己的知己(或朋友)。“心理妥协”帮助维持个体之间长久的存在关系,并减轻个体之间的疑惑。疑惑的存在也是必须的,疑惑是维持这种关系的前提。只有疑惑才会有交流,有交流才会了解,又了解才会有促进,而关系的促进又会进一步增加疑问。随着疑窦的层层解开,一个有牢固基础的关系就会形成。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疑惑永远不会有完结,但并不代表关系的长久维持。如果一方个体对另一方的疑惑到达一定极限,这种关系便会自动瓦解。更明显的例子是,疑惑产生误解。
个体对自身的了解是可知的,而对其他个体的了解是不可知的。原因在于个体可以控制自己的思维和行动,这使得另一方对他的了解具有极大的不固定性和非选择性。但可以肯定的是,人可以通过好奇和不断解决疑惑更加接近个体的真实性。